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法治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指导意见,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,2025年3月19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毛中特教研室职业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在教学楼B601开展集体备课活动。雷心怡、钟鹏程两位教师参与研讨,会议由主备人雷心怡老师主持。
本次备课会聚焦第四课“在工作中做合格建设者”与第五课“弘扬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”。雷心怡老师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展示,围绕以下核心问题展开:
问题一:如何理解“合格建设者”的核心要求?
雷老师提出,需结合新时代职业伦理与法治素养的双重要求,引导学生从责任意识、法治观念、职业规范三个层面展开分析。强调“合格”不仅是技能达标,更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。
问题二:劳动精神、劳模精神、工匠精神的内涵与联系是什么?
雷老师通过案例对比,阐释三者的区别与共性:劳动精神是基础,体现对职业的尊重与热爱;劳模精神突出奉献与引领作用;工匠精神聚焦精益求精的实践态度。建议结合“大国工匠”等典型案例,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。
问题三:如何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?
提出通过模拟职场情境、组织企业参观、邀请劳模进课堂等形式,帮助学生将抽象理论转化为行动自觉,并强调法治教育需贯穿始终,例如劳动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。
讨论环节中,与会教师就教学思路展开交流,钟鹏程老师建议减少理论概念的对比,避免学生因术语过多产生混淆,例如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差异可通过具体案例直观呈现。雷心怡老师补充,第四课与第五课存在逻辑衔接,需在第四课夯实“合格建设者”的责任意识,为第五课弘扬“三种精神”奠定基础,避免内容重复。钟鹏程老师进一步指出,需突出重难点,如第五课应重点解析工匠精神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时代价值,并结合《劳动法》《职业教育法》强化法治关联性。
本次集体备课通过主备人教学设计展示与协同研讨,优化了章节内容的知识框架与教学方法,明确了“以案释理、德法融合”的授课思路,为提升课程感染力与实效性提供了有效方案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