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历史教研组于2024年2月28日在B601教室召开本学期第二次集体备课会,由周竟成老师主持,周竟成、刘雪梅等教师参与。本次备课围绕《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》这一课题展开,计划通过4课时完成教学。
会议明确了教学目标:通过分析石器时代文化遗产与甲骨文、青铜铭文等史料,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早期国家的形成特征;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民族交融,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,并增强文化自信。教学重点在于“文明多元性”“变法运动与百家争鸣”等内容,难点则在于解析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的关联及变法运动的必然性。
教学思路以“多元一体—制度建构—社会转型”为主线,通过对比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址特征(如农业类型、聚落形态等),结合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基址、青铜礼器等实物,揭示早期国家的权力集中与等级分化。课程衔接注重技术变革对社会结构的影响,例如商周青铜礼器与战国铁制农具的对比,引导学生理解从“血缘政治”向“地缘政治”的转型逻辑。
讨论环节中,周竟成建议通过地图图片直观展示新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分布,并用“宫殿=权力中心”“青铜器=身份象征”等通俗比喻简化概念,以适应中职学生基础;刘雪梅强调需强化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”的唯物史观,通过视频素材增强课堂吸引力。
备课组一致认为,本次设计将帮助学生系统把握中华文明从“多元起源”到“秦汉一统”的发展脉络,为后续教学奠定坚实基础。